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流程數字化監管,讓供水工程的水質報告、維修進度“一屏可視”
6月17日中午,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烈日炙烤著黃土塬,黃河村村民黃向明拉出塑料管,連接到水龍頭上,擰開,一股清水順著管子涌進牛槽,9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暢飲起來,發出“滋溜滋溜”的聲響。黃向明抹了把汗說:“現在水壓正常了,天氣再旱,心里也踏實著呢。”
在寧夏,農村供水保障是全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基石,連續八年納入自治區政府民生實事。
工作人員及時維修設施
今年春夏之交,全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大風天氣偏多,中南部地區出現旱情。“部分地勢高的莊點,自來水水壓上不去,我們和當地水務部門協同聯動,通過精準調度、錯峰供水、啟用備用水源、儲水節水等措施,最大限度緩解用水緊張情勢。”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原州區分公司農村人飲河川管理站負責人王梅說。
彭陽縣羅堡村村民用水日常
在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清流的底氣源于一張看不見的“生命線”——覆蓋全域的“6+2”骨干水源工程網。近年來,寧夏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逐年加大農村飲水安全資金投入,推進通過大水源聯通、大水廠輻射、智能化管控,有序推進小型引調水工程建設,供水工程基本實現區域互通、城鄉連通,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規模化供水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92%。即便面對2021年、2023年超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那些穿山越嶺、入村走巷的水網動脈能“南北互濟、多源互補”,牢牢托住民生底線。
隆德縣黃家峽水庫與縣域內直峽、清涼等其他4座水庫互相支援
供水保障不僅在于科學調配,更需精細養護。打開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臺,45萬余臺智能水表如同散布城鄉的 “眼睛耳朵”,24小時盯著水管里的水流動靜,哪家水壓異常、哪戶水質波動,哪家需要及時繳費……村民的每一次報修,從接收到處理的整個流程都呈現在云端。
2024年,固原建成全國首個“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市,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流程數字化監管,讓供水工程的水質報告、維修進度一屏可視。縣域統管率提升至86%,專業化運維團隊取代了過去的“村級管水員”,小修不過夜,大修24小時施工不間斷。
學生在雙泉村研學游
有了水源這個 “穩定器”,產業發展有了加速動力。在原州區開城鎮,中莊水庫一頃碧水,不僅滋養著固原113萬群眾,也激活了周邊鄉村的產業脈動。水庫的“近鄰”雙泉村借勢轉型,將千年古泉、孟良古城遺址與生態農場串珠成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一個以 “種植+研學+旅游+休閑”一站式體驗為定位的鄉村農文旅融合休閑地建成。“水源穩了,咱才敢投30萬升級民宿!”雙泉村南山農場負責人李永平忙著接待研學團隊。
寧苗集團派駐雙泉研學負責人劉小北介紹,雙泉村文旅項目從2023年建設至今,示范帶動當地百姓及周邊村短期勞動就業300次,客流更是節節攀升,從去年7月至今,累計接待游客超過7萬人次。
得益于穩定的供水保障,六盤山下的養殖戶告別了“靠天養牛”的困境,六盤山牛肉也以優良品質走出大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餐桌上的“香餑餑”。現在,當地已有15.7萬戶養殖戶,共同托起了年屠宰加工近20萬頭肉牛的富民產業。
牲畜喝水無憂
“農村供水是鄉村振興的‘穩定器’。”自治區水利廳節約用水與城鄉供水處副處長朱旭東介紹,未來,寧夏將持續完善農村供水水網體系,全面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集中供水規模化建設、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造和縣域統管、專業化管護,讓分散供水戶逐步“入網”,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水動能”。